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阅客中文网
《氓》中女子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以及夫权对女子的压迫。
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如果&ldo;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rdo;。
(《孟子&iddot;滕文公》下)这位女子开始时是在集市上与一平民一见钟情、私订终身的,后来又乘垝垣相望,显然与礼有悖,终遭丈夫的休弃,受尽兄弟讥讽。
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礼教产生直接的冲突,最终导致了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白居易诗里的女子也一样。
她跟随男子到了夫家,以为是找到依靠,追寻了自己要的幸福,不料却因为是私奔而为人所不耻。
她的公公婆婆轻贱她:&ldo;聘则为妻奔是妾&rdo;,说的够直白,够伤人。
甚至说她不配主持祭祀,给祖宗献祭,因为这样不知廉耻的女子祖宗不会喜欢,我们家也不承认有这样的媳妇。
可就是这样,那女子受尽委屈,却没有胆气说什么,一直在忍,直到忍无可忍。
原因正在于,她离了这男子就没有生存的地方和能力‐‐&ldo;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rdo;为礼教所缚,一旦离了男子,便是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所以即使这男人再不中用,有了他在人前也好像有了块遮羞布‐‐你毕竟是个有人要的女人,而不是没人要的人。
亦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那时的女子宁愿守着一个男人一辈子当怨妇,也不愿被休下堂当弃妇,而且一旦被休就好像性命攸关的大事那样。
白诗的开头,女子用比兴的手法来说明了自己与丈夫的感情危绝到不可挽回‐‐&ldo;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rdo;接着,女子追忆起当初年少时一见钟情的美好时光。
《氓》则把追忆放到了最后,最后一章赋兼比兴,在抒情中叙事,回忆当初他们相恋时,有说有笑;男子则&ldo;信誓旦旦&rdo;,表示白头偕老。
可是他还未老时就产生怨恨,而且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