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阅客中文网
损私心妄欲的功夫,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要损到无可损、无可得之境,才能得清静之妙,入于自然无为之道。
这好比磨棱合缝,磨之又磨,磨到无可再磨时,功夫方为到家。
又如锄草除根,锄之又锄,锄到无可再锄处,虽欲锄之,则无草再锄了。
此等工夫,可忘者无不忘,可去者无不去,可了者无不了,可弃者无不弃;忘之又忘,去之又去,弃之又弃;清静中更求清静,无为中更有无为。
到此天地,人欲去尽,天理纯真,性静如琉璃,灵台无污染;心清似明镜,未有半点尘翳(yi起障蔽作用的东西)。
本体光明,真心自在,本来之面目,方可显露;无极之真人,始见金容。
其无为之妙,如无极大道之无形,如太虚之不动。
身心内外,无时不在无为之中。
到此境界,天地万物,无物不是无为之道,无欠无余,无增无减,无凡无圣,无有无无。
到此天地,损无可损,益无可益,法性内外,浑然都是清静之理;有为与无为浑然一体,无中有有,有中有无;天地人物,全然都是无为之道。
太上见世人根器有顿渐之不同,尘染有轻重之不一;为学为道,有浅深之不等。
恐其一旦难入清静无为之道,故设渐次之法,教人渐次循序而损之。
修损之又损之道,犹如人食甘蔗,食一节、少一节,吃尽丢尽,终返于无。
果能会此“损之又损”
之道,自性中清静无为,自然物欲不能污坏我之真性;在滚滚红尘中,自能一尘不染。
故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无为而无不为矣。
】
上句所说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这个“无为”
之妙,并非是土石块那么僵硬的无为,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通之无为;乃是空中有色,色中有空之无为;乃是有中有无,无中有有,有无结合之无为。
其无为不言而信,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不为而成,此即是“清静自然之道”
也。
清静自然之道虽云“无为”
,但其所生发之万物却昭然显著,神乎其神,妙乎其妙,则又“无为而无不为”
。
例如天不言而四时行,日月运行不息,此乃天道之“无为而无不为”
;地不动,而万物依时而生,此乃是地道的“无为而无不为”
。
人若能得此无为而无不为之理,效天法地,天地之全德,就在我性分之中,万物之造化,具在我身心之内。
未尝不能与天地同其“无为”
,未尝不能与天地同其“无不为”
。
则我之“无为”
,未尝不是天地之“无为”
,我之“无不为”
,未尝不是天地之“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