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阅客中文网
正道必须在清静虚中处去求,当在清静中求。
清静者,乃大道之本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没有求胜之心,不执一偏之见,与天地同于一心,与万物同于一道,所以不陷入有无,不着于动静,不染于是非,不囿于形器外相,自然而然,无为无欲,不求胜而自胜,不求正而自正。
修真者若能得此正理,则寒热之害,自然不生;躁静之胜,自然不生,何患大成之不成,大盈之不盈乎?何患大直之不直,大巧之不巧,大辩之不辩乎?故曰“清静为天下正”
。
颂曰:“智起生于境,火发生于缘。
各具真性种,承流失道源。
起心欲息知,心起知更烦。
了知性本空,知则众妙门”
。
天下之人,皆因不能清静,所以不能得真正。
花花世界,五颜六色,围困着人们,要找出一条生路,也不容易!
多少英雄好汉,纵有冲天之志,却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最后都栽倒了,实在可惜!
不可被一时花容所迷,花好终有失色时,一旦花落随风去,你还能拥有什么?
真美景自在心中,世俗的一切美景,皆是伪装布景,一旦三寸气短,成了一具“不动声色”
的艳尸。
修真之人,果能一尘不染,万缘放下,洗去心中浊欲,去其求胜之心,守其清静之正,得道成真又有何难?
【本章说解】
此章经旨,在于教导世人认识:道以清静为体,以中正为用。
人能知大道之体用,不有求胜之心,不执一偏之见,不陷入阴阳一端,心修无极,立于旋极,把握太极,执两而用中,未有不成其为大者。
大道至平至常,至虚至无。
人未达到虚无之境以前,仍处在平常之域,只见其盈,不见其缺;只觉其优,不觉其拙。
所以太上云:“少则多,多则惑。”
民谚云:“洪钟无声,满壶不响。”
皆是言虚之意。
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为无为,是以有为,并非谦词也。
道本是虚无一气,惟其有德,是以无得;惟其无得,是为有得。
故道愈高之人,其心愈下;德愈大,心愈卑,心身言行,完全适从于道。
常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稍有所长,便诩(xu,大言也。
)诩然骄盈自夸,傲物凌人,这是无道无德的表现。
故太上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方为得道。
修道并非常人所理解的百工技艺之术,而是以虚无为宗,功至于忘我之境,进而至于忘忘的混沌状态,即是已至化境。
日月之烛光照六合,山岳之高隐生宝藏。
天之高明,地之博厚,皆非有作有为而成。
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山河之流峙,人物之生成,皆因感阴阳动静之机,得太极中正之理。
虽然皆同此清静之气,均得此清静之理,但有清浊之不同,其理又有深浅之不一才形成了万物万理之差异。
若能常守清静无为,固有之天德积修无缺,便是大成之人;倘若失去清静的正气与正理,私意横出,便是失却清静之正性,难以成为大成之人。
本章论述万事万物相反而相成之理,重述“反者道之动”
之大义:“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