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阅客中文网
前面说孙峻是病死,假如做梦被杀生病也算谋杀,孙峻也可以算是被诸葛恪杀的了。
)孙峻死后,孙綝代之,吕据不满,与滕胤共谋除之,最终两人都被孙綝所杀,孙綝日后又废了皇帝孙亮,立了孙休为帝,结果却被孙休所杀,孙休对孙綝孙峻狠之入骨,连他们的姓都去掉了,而为诸葛恪、滕胤、吕据平反,东吴的乱还没有平息,但是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足够了。
说完了两国的事,我们继续说说两国之乱的根源。
两国的乱子其实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
其一:两国都是辅政大臣之间的争夺,两国不是没有其他人打过夺权的主意,但是都没有成功,除了孙休这个皇帝亲自动手,找了大将丁奉帮忙成功一次,曹魏那边曹髦想效仿之,(没错,孙休除孙綝是公元258年的事,曹髦意图讨伐司马昭是公元260年的事,说不定就是受了影响,不过假如他知道同一年被孙綝废掉的孙亮也和自己一样想讨伐之结果被废的话,或许就要考虑考虑了。
)结果反而被司马昭杀了,死后还被司马昭假太后之手罚为庶民,可怜之。
至于其他大臣都没有成功的例子。
这不是没有缘故的,想造反要有资格,一个县令造反只怕能不能列进史书还要看看规模如何,那些地方大员造反都是因为长期经营的关系,才有胆量一试,这还要联络多方支持,至于权力中央,虽然三公九卿,但是真正执掌大权的也就是那数人而已,对于两国来说,便是那辅政大臣。
这些个辅政大臣,一些本就是朝廷大员,所以选来辅政,他们得以辅政,权力自然更为稳固,如司马懿等人,便是那些本非重臣的有了辅政之权,也可以获得重权,如曹爽。
而且作为辅政大臣,其权威甚高,除了皇帝与其他辅政大臣外,无人与之抗御,自然而然的,权争便在他们之中发生了。
其二:皇帝年幼:两国的权争激烈和当时两国皇帝年幼,不能理政有着很大的关系,曹魏和孙吴两边的权争都是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结果辅政大臣得以掌控大权,若是皇帝年纪再大一些,就好象曹叡那般,辅政大臣的权力也有限,根本不会发生权争了,更不用说胜利者能威胁皇权了。
蜀汉政治比其他两国稳定,除了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也是辅政大臣,但是他被刘备授予大权,其他人根本争不起来,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司马懿,没把位置留给他儿子的打算。
)和刘禅长期在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主政大臣换了几波,但是皇帝没换,这争也争不起来,即便这个皇帝不太管事,但是只要不昏庸到如晋惠帝的地步就好了。
其三:皇族与权臣之争,其实若是注意一下,曹丕,曹叡,孙权三人任命的辅政大臣都是这样一个特色,宗室与重臣都有。
而日后发生的争斗也是在两者之间,只是两者正好结果相反,曹魏权臣胜利,东吴宗室胜利罢了。
三国是一个分水岭,不单是朝代上,也在很多制度上如此,两汉时代,虽然有七国之乱,但是在中央政权之上,宗室并不拥有大权,在汉武帝之后,更是如此,外戚权重无比,等到了东汉年间,除了外戚,宦官也得以掌权,但是宗室子弟基本少有大权,东汉东平王刘苍辅政久了,居然害怕,上书说“自汉兴以来,宗室子弟无得在公卿位者。”
强烈要求辞职,其情况可见一斑。
(这也和两汉开国皇帝包括蜀汉刘备多是白手起家有关系,刘秀倒是有一个厉害的兄长,可惜被杀,其他几位族人功劳一般。
)
而在东汉时代,豪强势力大增,日后出现的士族开始显示苗头,东汉末年,各世家大族已经羽翼丰满,只是东汉皇权依旧强盛,他们只能站在外戚和宦官的背后罢了,等到东汉皇权衰弱,他们马上跳上历史舞台。
曹魏,东吴的建立就是围绕着曹孙两大家族发展而来的。
而且,他们还认为两汉的灭亡和宗室子弟不得重位有很大关系,他们在选辅政大臣时,依旧要从宗室中寻人,曹丕忌惮曹植等亲兄弟,但是辅政大臣还是选了自己的族人曹真曹休,曹叡原本选曹宇辅政,曹宇不成找的还是宗室曹爽。
司马家上台后更进一步,司马家本就是以大家族的身份得以篡位,也认为曹魏的灭亡是曹魏对宗室子弟的忽视有关,所以分封诸王,另一方面,还是保留了召宗室辅政的习惯,司马炎临终前就想要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但是受杨骏阻挠,没有成功。
(这与当年曹叡何其相似。
)之后东晋王谢士族得权,东晋皇帝想到的也就是找自己的族人帮忙。
之后,南北朝也莫不如此,因为那本就是一个一族兴一族亡的家族时代,那些士族假如夺位,和司马家不会有什么两样,这一切,要直到唐朝才开始改变。
第一百零八章 女人政治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零八章 女人政治
(演义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本回主要说的是诸葛恪一事,在上一章我们就介绍过诸葛恪被诛杀全族一事,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辅政大臣的党争还有新任皇帝的年幼所致。
若说曹魏那边本就是运气问题——曹叡运气不好,儿子早夭,好不容易断了念头收养儿子,结果自己也没几天的命了,遗诏上又遇到刘放孙资两位为了自己的事作祟。
那东吴这边呢!
就很难说是运气问题,而是孙权自己惹的事,他年纪一大把,大多数儿子都成年了,结果把成年的儿子都不用,选了一个最小的。
其实孙权晚年实在做出了许多糊涂事来,如公孙渊的事,因为公孙渊来祝贺一下就派遣万人规模的队伍去授印公孙渊,其给的地位还高呢,一下就给了燕王的封号,当然这封号本来就是空头支票,公孙渊当不当这个燕王都只是管那辽东一亩三分地。
只是孙权你这么热情干吗?当初曹丕还给你一个吴王呢!
(还就这个吴王曹魏还反对呢!
)结果转眼你就翻脸不认人了,将心比心,你还真因为公孙渊会把这燕王当回事?当年做别人臣子的时候那边要你两三个人质你都舍不得,现在当了皇帝送一万多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