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阅客中文网
1951年5月22日,美军在四百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全面反击。
这次,由范弗利特接任指挥,他采用了穿插迂回的战术。
美军此次反击的一个显着特点是组建了“特遣突击队”
,通过高度机动的坦克部队深入志愿军后方,进行穿插和迂回,切断志愿军的撤退路线。
联合国军的迅速反击完全出乎志愿军的预料。
在联合国军发起进攻时,志愿军主力刚开始撤退,一下子防线上出现了很多个缺口,而这些缺口正好成为联合国军战术打击的目标,志愿军很快就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境地。
在东线,截至5月24日,美军的一个坦克突击队已深入到志愿军“第二次春季攻势”
的出发点昭阳江。
紧随其后的是美第十军,他们迅速向北推进。
这意味着,志愿军的第12军和第27军在三七线已陷入了敌我夹击的困境。
在西线,随着人民军第1军团的撤退,第65军侧翼暴露,迫使其不得不迅速撤离。
而这一撤退,第3兵团与第9兵团之间的缺口就暴露在了美军面前,美军主力趁机沿着这一缺口快速向北推进。
换句话说,志愿军的防线尚未建立,就已经被美军突破并插入了后方进行分割。
当前局势已极度危急。
5月22日晚,志愿军第15军与第63军从180师左右两翼开始向北撤退,原本由三个兵团坚守的前沿防线,此时仅剩180师和179师的535团驻守。
联合国军掌握了这一动向后,迅速调动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第6师,从180师后方发起突破。
同时,美军第24师和南朝鲜第2师则正面进攻180师。
为了掩护八千多名伤病员的撤离转移,180师被联合国军的优势兵力围困。
面对强敌,尽管拼尽全力抵抗,但无力回天,整个师几乎全军覆没。
180师的艰苦奋战,为后来63军在铁原构筑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联合国军对铁原发起总攻时,第五次战役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转移阶段进入关键时刻。
铁原,这座看似平凡的朝鲜小城,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朝鲜战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铁原、平康、金化一线被称为“铁三角”
,山脉连绵,高耸的山峰彼此呼应,是朝鲜中部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之一。
铁原地区公路与铁路网密集,几条重要路线交织纵横,构成了朝鲜中部的交通枢纽。
而铁原向北,正是是朝鲜半岛上少见的大平原,如果美军占领了铁原,他们的机械化部队将一马平川,后果不堪设想。
铁原当时也是志愿军最重要的补给基地之一,存放着数万志愿军的物资,志愿军的伤员、后方机关都正在从这里撤退。
可见,无论是从防守角度还是进攻角度来看,铁原都是物资调配和兵力集结的理想之地。
这片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重地,是任何军事家都会不惜代价争夺的目标。
之前,由于战线在前方,铁原的战略部署并没有展开转移。
而随着敌军的快速穿插,铁原一下就暴露在了敌军的铁骑之下。
将敌军抵御在铁原之外,为志愿军伤兵、战略物资的转移留取时间,已成为重中之重。
尤其是,5月28日,在涟川以南进行阻击任务的65军防线被美军突破,铁原一线告急,一旦被美军穿插包抄成功,正在后撤中的整个志愿军都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5月31日,美军中线部队已逼近涟川、华川一线,距离铁原仅一步之遥。
此时,志愿军的当务之急是在铁原前线阻挡美军,借此牵制敌军,为近10万处于险境的部队争取更多时间。
这个任务交给了第19兵团的63军,军长是傅崇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