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阅客中文网
一亩三分地,一辈子安安静静的生活,然后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农村。
儒家,或者更应该说整个中国的古代社会,都在追求这样一种社会,静态的社会。
特别是唐末之后,儒家解决不了自身的困境,解决不了整个社会面临的困境,明明我们这么文明,道德这么高尚,结果却始终治乱循环,然后外敌入侵,于是反而更加的偏激起来,认为这一切都是人心中无止境的“欲望”
在起作用,所以“存天理,灭人欲”
的学说应运而生,越发的追求“静态”
社会。
统一的思想,是要求整个社会都是静态的,所有人安分守己,农民老老实实的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商人老老实实的赚点微薄的利润,然后士大夫们和皇帝们垂拱而治。
所有人都没有了欲望,整个社会都是静态的,当然垂拱而治了,什么也不用干,只出一张嘴就够了。
大明的建立,朱元璋的户籍制度,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农户,匠户,商户,医户……
所有人的身份都被规定了,还没出生就被规定了,子子孙孙无穷无尽,都是统一的身份。
朱元璋和他的文武百官们确定好了这一套制度,大家安分守己,这一辈是干什么的,下一辈、下下一辈、一直到永远,就都是干什么的。
这就是静态的社会!
这就是儒家意识形态下追求的小农社会!
后面的清朝,那就更不用说了,在大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清朝也搞户籍制度,所谓满城就是这么来的。
然后,清朝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很大关系在于士绅们胡作非为,天下的士人和百姓们的环境还是太宽松了,没有真正达到“灭人欲”
的地步,又由于是以少统多,所以大肆摧毁文化,搞史无前例的愚民。
藏书被搜剿摧毁,私塾被裁撤……
一切的手段,只是为了让整个社会更静态,统治下的人都是脑子空空的愚民,饿不死就完事了,其它的都不会想。
朱标囫囵吞枣的看过历史,他知道清朝,只是没有认真了解过。
但没关系,往前追溯到汉朝,然后一路下来到大明的历史,朱标还是很容易理解了周飞所说的“小农经济”
以及背后蕴含的东西。
朱标对应了一下在周飞这边看到的、了解到的,再回想一下刚刚看到的“礼崩乐坏”
的舞蹈视频,也大概明白了周飞所处的六百年后是个什么世界,完完全全是和他们所处的古代颠倒了过来。
他们追求小农经济,追求静态社会,存天理灭人欲。
六百年后不搞小农经济,搞工业革命,整个社会是活动的,或者更应该说无法无天的,物欲横流。
“这就是工业革命的后果吗?”
朱标忽然有种恐慌,这是对于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的未来的恐慌,他不确定将大明变为六百年后的这种“物欲横流”
的社会是不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