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阅客中文网
大唐与南诏的恩怨并非空穴来风。
当两国友好时,南诏每年都派留学生到大唐学习进修,唐王朝就近选址,将留学生们安置在成都,以便统一管理。
为了彰显我天朝大国之繁荣富庶,为了让化外番邦感受到我皇恩浩荡,留学生享受着高标准的生活待遇和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并且一切费用全免,大唐愿意为此买单。
南诏如沐春风,对大唐无比崇拜,于是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醒醒。
这只是大唐给自己导演的一出好戏,一个自欺欺人的游戏,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接纳留学生,除了炫耀之外,更主要的目的是文化输出。
让蛮夷的下一代意识到自己在文化上的落后和贫瘠,意识到中原文明的强大和发达,巨大的反差足以让年轻的一代怀疑人生,从而对中原文明心生向往,倾心汉化,成为“唐粉”
、“精唐”
分子。
然而大唐的“和平演变”
却收效甚微。
这些留学生显然是经过蛮夷精心挑选、培训合格的“蛮忠”
分子。
他们学成之后,无一例外都选择回国建设自己的家乡,为南诏的崛起添砖添瓦贡献一份力量。
一批留学生毕业了,新的一批留学生又来了,如此往复循环,长达五十余年。
大唐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宝贵的教育资源,却没有换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
南诏的称臣纳贡呢?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的景象当然是存在的。
然而这更是一件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南诏贡使带着点儿不值钱的当地土特产,送到长安表忠心。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我天朝大国地大物博,金玉珠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然要秉承厚往薄来的精神,翻着倍的给回礼。
回礼还有另一项原则:雨露均沾。
凡是前来进贡的使节,无论是领队还是随从人员,每人一份。
进贡的使团往往规模宏大,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给大唐进贡,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投资渠道,一本万利、包赚不赔。